考编笔试取得名的好成绩,但面试时间却与捐献骨髓时间撞车了,蕲春25岁女教师田晶晶毅然决定放弃面试机会,说:“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,我感觉很值。”

  文静清秀,脸上挂着恬淡的笑容,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的,似在唱歌。如果不知情,谁也不相信她能够勇敢地捐献骨髓。她就是被人们喻为“美女教师”的蕲春三中教师田晶晶。

  5月6日,记者带着崇拜的心情走进了蕲春三中。教室里,一双双求知的眼盯着写满笑容的脸庞,一句句温馨的讲解在学生们耳旁荡漾。聆听田晶晶讲课的确是一种享受。

  “我救了他,就是救了一个家庭”

  2009年,田晶晶在湖北师范学院读书时,就报名参加了“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动”,她的相关信息进入了中华骨髓信息库。

  2011年,田晶晶大学毕业后,成为蕲春三中的一名代课教师。2012年5月下旬,中华骨髓库武汉分库的工作人员与田晶晶联系,说重庆市一位曾姓白血病患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来挽救生命,问田老师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?田晶晶毫不犹豫,当即答应:“愿意捐献。”

  田晶晶将这一消息隐瞒多时,当她母亲从别人那里获悉女儿的义举时,爱惜地说:“女儿,你身子那么瘦小,还没结婚生子,就给别人捐献骨髓,我不放心啊!我去代你捐献吧!”晶晶说:“妈,重庆那位白血病患者才26岁,得了这个病,必须有人捐献骨髓,才有治愈的希望。我救了他,就是救了一个家庭。我是学生物的,我知道,我年轻,捐献一次骨髓,不影响身体和生育,您就放一百个心吧!您年岁大了,我怎么能让您去代我捐献呢!”

  母亲说不过女儿,经女儿的科学理论,母亲的思想通了。晶晶于6月4日去武汉做了高分辨配型检测。

  “编制可再考,生命只有一次”

  8月3日,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工作人员通知田晶晶,她的骨髓与患者高配成功,需要8月10日来武汉做好捐髓准备。晶晶获悉此消息后,非常兴奋。可仔细一想,发现一件十分矛盾的事情摆在眼前。她6月24日参加了当年全省教师编制考试,取得全县笔试名的好成绩,被告知面试时间在8月10日至15日之间而这个考编面试时间与捐骨髓时间撞车!怎么办?

  是考编还是捐献骨髓呢?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,田晶晶决定先捐骨髓救人。她说:“很多患者到病逝,也不一定能够找到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。能和患者配型成功,拯救一个人的生命,我感觉很值。”

  田晶晶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的工作人员,他们数次到黄冈市红十字会、卫生局、教育局进行协调,成功将田晶晶的面试时间调整到8月11日。完成面试的次日,田晶晶和家人匆匆赶到武汉同济医院。

  经过两天的采集,田晶晶共捐献了400毫升造血干细胞,由湖北分库工作人员送往重庆,为患者进行移植手术。由于手术及时,重庆的曾姓白血病患者身体状况良好。

  声音

  母亲:女儿是坚强聪明的好女儿

  提到女儿,田晶晶的母亲满脸笑容地说:“晶晶读书时是好学生。从小学到大学,她不仅学习认真、成绩,还乐于助人。她在大学里任班长,班上同学遇到了困难,都喜欢来找她。每次放假,她都是将同寝室的外地同学送走后,才坐上回家的车。在大学期间,她加入了校志愿者协会,常到附近特教学校进行义务教学。从2009年开始,她多次无偿献血,至今献血量达1000ml。她从不让我们操心,遇到困难,总是顽强地克服,真是一个好女儿!”

  同事:有奉献精神的教师

  在田晶晶的办公室里,一提到田老师,大家都竖起大拇指,称赞不已。与田晶晶搭档的陈老师介绍,2011年4月,田晶晶从湖北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毕业,进入蕲春三中做了一名代课老师。当老师的一年多时间以来,田老师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,工作认真负责,每天总是工作到深夜才休息。她所任班级学生的生物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;期末,学校组织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打分,田老师不是就是第二;年级组民意投票选十佳教师,田老师得票多。田老师的事迹非常感动,精神可佳,是一位有奉献精神的教师。

  学生:热爱学生的好老师

  田晶晶在蕲春三中任高三生物老师,其学生文晓欢说:“田老师不仅工作认真负责,而且非常关心爱护学生,把学生当作弟妹一样来对待。她尊重学生,总是在短的时间内记住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。基础薄弱的学生,她个别辅导。她经常了解学生的情况,考虑到一些偏远的留守学生住校生活艰苦,隔三差五地请他们来简陋的宿舍吃饭。学生经济上有困难找她,她总是不假思索地借钱给学生。班上有个女生性格很孤僻,通过观察和交流,她了解到该学生家庭比较困难而且父母感情不好,她经常开导这个女生,送她一些衣物,和她成为很好的朋友。

  她曾教的一位梅姓同学由于选择读艺术类专业,不在她的班上了。但一次在路上偶尔听见梅同学和其他人聊天说不想读书了,她赶紧和该学生交谈沟通,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,并与梅同学的班主任沟通,帮助解决了问题。很多学生有心里话、小秘密,都会和田老师交流分享。田老师真是我们的好老师,将来我们也要向田老师学习,做一位有奉献精神的好心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