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空城”与“地王”并存于我国房地产市场,这是房地产调控开展数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现象。所谓“空城”“鬼城”与“天价地”“地王”并存,抛开具体案例个别性差异不论,从市场预警来看,明显的就是上半年地产开发商开始从二、三线城市向一线城市“回归”。

        简单总结,即大家都跑,就是“空城”;大家都追,就有“地王”。下面小编展示近期一些相关数据给大家: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比去年同期上涨 315%,如北京土地出让金达664.24亿元,比2012年647.92亿元还要多出近17亿元。广州土地出让金为243.7亿元,比2012年220 亿元多出23亿元,这两个城市仅半年卖地收入就超越去年全年。短暂沉寂后的“地王”再现,5月份,广州出现3个“地王”,上海出现8个“地王”,其中楼面单价地王超过4万元/平方米,创3年来上海楼价新高。7月上旬,北京新诞生的夏家胡同“地王”,经测算楼面价高达4.2万元/平方米,随后孙河地块很快又刷新北京单价地王纪录。而与大城市房地产灼热烫手形成鲜明对比,一些小城市“空城”“鬼城”现象日益加剧……

         同样的房地产市场,如今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之间,演变为如此困顿的局面,不免让人能够联想起曹植的“七步诗”来:“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。当然逐利、赚钱是资本的天然使性,大城市商机无限,堪称是地产“吸金”的“聚宝盆”。近段时间的一二级城市新楼盘不是在卖,而是在“抢”,几乎无人问价,只要抢购到手就是“胜利”,广州平均每两秒钟产生一个新业主。面对如此旺盛的需求,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越显乏力,效应不断衰减,限得了当地市民,限不了外地人。如何控制大城市房价?成为政府所面对的一道艰难考题,而靠现有的调控手段已经力不从心,甚至失灵。

         纵览过去十余年间,针对房地产业的调控逻辑并不复杂:楼市火爆——经济过热——房地产调控——楼市萧条——经济下行——放松调控——楼市火爆——经济再度过热——楼市再度调控……眼下,尽管房地产业长效调控机制建立被资本市场热议,但如何将行政干预让位于市场自发调节,如何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,以及城市群再造与新型城镇化如何破题,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。尤其是经济下行背景下,地方债务进入偿付高峰,卖地收入仍然是救命稻草,短期内土地财政不可能找到替代。
          一些地方认为,只要把城市建起来就是城镇化,忽视教育、医疗卫生、生活设施,尤其是工作就业等城镇化内涵,生活、交通不便,工作难找,就业困难,农民当然不愿进城,人们当然不会去买房。没人气,卖楼难,缺商机的“空城”,开发商自然要撤退。只见高楼,难寻人烟的城市充其量只是城镇化的“空壳”,说明少数地方对城镇化的认识误区,其中也夹杂着政绩与形象工程的冲动,亟待纠正。说白了,“空城”“鬼城”现象是典型的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。

         对开发商来说,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考量。一、二线城市已成竞争红海,且可卖土地日益稀少,产业规模萎缩;三、四线城市风险难估,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背景下,没有产业支撑的人造城市,顶多只是“一枪头”买卖。